我国古代有中考吗

下载APP

科举制度-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

百科
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
简介: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才取士的一种制度。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设于隋朝,确立于唐,完备于宋,延续至元、明、清前后共1300年。是由朝廷开设科目,士人可以自由报考,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。 中国古代在以“天下为公”为内核的基础上,形成多种选官制度。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门阀政治,世家大族权力不断强化。隋朝建立后,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求、削弱世家大族权势,决定将取士之权收归中央。大业二年(606年),隋炀帝设进士科,开启了科举制度。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,直至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,产生了文武举,出现了常科和制举等的分别。考试科目方面曾有过秀才科、明经科、诸科、翻译科、经济特科等多个科目,其中进士科影响最大。考试形式主要有帖经、墨义、策、论等。随着科举制度日益完善,至清代时形成了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、庶吉士考选的考试程序,并以八股文为取士标准。清朝末年政治腐败,加之列强入侵,洋务运动兴起,清政府为挽救时局被迫改革,推行新政,建立新式学校、培养新式人才。科举制度因为其僵化的形式,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人才选拔,在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被正式废除。 科举制度确立了以才取士的观念,提高了封建时期官僚队伍的整体素养,有利于政治清明和社会进步;改变了门荫世家垄断官场的局面,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,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,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。科举制度还流传至古代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半岛、越南、日本等地,使东亚国家形成了基于科举制度的共同文化属性及文化特征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1896年时提出,在英国、法国和美国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。但由于科举制度以经史取士、不重视科学人才的培养,束缚了人才的多样化发展;禁锢了人们的思想,知识阶层多将入仕、服务于王权作为最高追求,导致人才逐渐失去独立的思想和创造精神,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,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,逐步使得中国封建王朝落后于世界。

中国国学-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

百科
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
简介:中国国学,是在“西学东渐”时,由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。“国学”一词始见于《周礼》,从西周至清光绪年间,中国古代典籍中所出现的“国学”,均系指称国家设立的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。 1902年秋,梁启超与黄遵宪函商“以保国粹为主义”创办《国学报》,使用了近代意义上的“国学”之名,为“国学”赋予了新的内涵。今天所谓的“国学”之称便产生于此,其有别于“传统文化”“国故“”国粹”等,涵盖内容复杂,学界有关“国学”定义的争论也始终没有间断。 在清末民初国学倡导者言论中,顾炎武 “亡国” 与 “亡天下” 之辨,是倡行国学的重要动因。其时,《国学丛刊》《国学杂志》《国学萃编》等学刊相继问世,掀起一股国学研究热潮。五四运动之后,国学研究进入鼎盛时期。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80年代,国学一直受到打压和批判,处于历史最低谷。此间,港台地区的国学研究有着不同的表现。时至1994年,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“走向21世纪的哲学和哲学系”学术研讨会;《东方时空》《光明日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等媒体对国学进行了大量报道;2007年10月,首都师范大学成立国学传播中心,创建国学网站;人民大学等高校国学院系重建;国学再次引起学界及社会的广泛关注。 从思想角度看,国学的核心是儒释道思想,体现了国学的“时代烙印、思维模式、价值取向”等特征。国学涉及的范围广泛,内容繁复,采用《四库全书》类目的“经史子集”四分法,仍居于国学分类法主流地位。代表人物与经典著述有:孔子、孟子、老子等,以及《周易》《四书》《三百千千》《红楼梦》等等。国学汇通思想学术、典籍制度、百行百艺、礼仪民俗,蕴含国脉、国魂、国本,是中国人的根基与尊严所在。国学精髓早已渗透到社会各方面,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、意识、伦理、道德和行为。 毕生倡导国学的章太炎提出:国学不只是学问,更多的是对本民族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王杰表示,国学关注的内容决定其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,只要人类存在,国学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国学,在汉唐时期已经影响到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越南等国,明清之际在西方曾出现长达两百年的中国热。“汉字文化圈”表明中国国学已超越了民族性。其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,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汇聚巴黎发表共同宣言称: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,必须回到2530年前,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。
在线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