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陵十二钗-中国古典小说《红楼梦》中的女性群体代称
百科
简介:“金陵十二钗”是《红楼梦》中的女性群体代称。出自小说第五回“开生面梦演红楼梦,立新场情传幻境情”(此据《红楼梦脂评汇校本》):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,惊见其中有着记载天下女子命运的各司配殿,并于薄命司中窥得三本图册——“金陵十二钗正册、副册、又副册”。每册12人,共36人,正册居首。但书中并未揭示十二钗全部成员,明确可知的是“金陵十二钗正册”女子名单:林黛玉、薛宝钗、贾元春、贾探春、史湘云、妙玉、贾迎春、贾惜春、王熙凤、巧姐、李纨、秦可卿。“金陵十二钗副册”则内含包括香菱在内的十二位女子,“金陵十二钗又副册”内含包括晴雯、袭人在内的十二位女子。
“十二钗”一词可追溯至南朝时期的民歌《河中之水歌》,描写女子发梳高髻、头戴成对金钗之态。唐宋时期演变为虚指女子发饰之多的意象。其后又由物及人,成为女性群体的代称。清初,朱彝尊将明清之际秦淮十二位名妓称为“十二钗”。作者借用“十二钗”代指《红楼梦》中的女性形象,并仿照《推背图》的表现手法,以图像和判词相结合的方式,借“金陵十二钗正册、副册、又副册”暗示红楼群芳的命运结局。
“金陵十二钗”不仅是女性群体形象,也是《红楼梦》的别名,作者认为,闺阁之中的女子同样见识不凡,不忍心使其泯然于众,因此创作《红楼梦》一书“使闺阁昭传”。十二钗成员多为大观园中的女儿,她们身份、行止各有不同,却都被作者归为“薄命”结局,因而“金陵十二钗”成为全书女性悲剧形象的凝练主体,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线索。赞扬“金陵十二钗”女子的行止见识,同情她们的悲惨结局也是《红楼梦》的主题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