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:牙周炎是侵犯牙龈和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,是一种破坏性疾病。牙周炎大多发生于35岁以后,但也可见于儿童和青少年。牙周炎可由于菌斑、牙石、食物嵌塞、不良修复体、咬合创伤等引起。牙周炎的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、口臭、牙周袋、牙周溢脓、牙齿松动。牙周炎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、全身治疗。牙周炎的预后与治疗的早晚和完善程度、患者的易感性、病史、家族史、年龄、病变类型、病变的进展、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、全身健康状况、患者配合度有关。主要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,轻度、中度的牙周炎,预后较好,对于重度的牙周炎患者,预后效果越差。牙周炎会导致牙周肿胀、咬合无力、钝痛、牙龈出血和口臭加重等症状,影响患者日常吃饭和社交。
简介:牙龈出血是口腔科常见症状之一,是指牙龈自发性的或由于轻微刺激引起的少量流血。轻者表现为仅在吮吸、刷牙、咀嚼较硬食物时唾液中带有血丝,重者在牙龈受到轻微刺激时即出血较多甚至自发性出血。一般而言,牙龈的慢性炎症是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,故牙龈出血多见于牙周炎和牙龈炎患者;但有时也可以是某些系统性疾病的口腔表现,这时应予以足够重视。
龈下刮治推荐内容: 1.牙龈炎症以及出血 龈上洁治术(常规洗牙),龈下刮治术(又称牙周刮治、深层洁牙)。药物治疗:龈袋冲洗、袋内上药或用含漱液等。2 牙周手术治疗:包括牙龈切除术和牙龈成形术、翻瓣术、植骨术 3 修复治疗阶段 4 牙周支持治疗